夏季杏鲍菇工厂化生产易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5-11-03 浏览次数;5364
刘文海 研究员、教授
杏鲍菇培植基地
杏鲍菇
夏季来临,气温升高,容易出现雷电暴风雨等灾害性天气,这对杏鲍菇工厂化生产会产生诸多不利因素。只有规避这些不利因素,才能实现杏鲍菇的全年稳产高产。
一、夏季气候主要特点:
1、夏季最主要的气候特点是高温,成都地区夏季平均气温32-36℃,最高可达到38℃,而杏鲍菇生长温度为10-18℃,最适温度14℃左右,夏季气温大大高于杏鲍菇的生长温度。
2、夏季经常会有暴风雨、雷电等灾害性天气的出现,工厂化生产的厂房设施常常遭到暴风雨的破坏,地势低洼的厂区还会遭受洪涝的影响,有时因雷电造成火灾、触电等危害人身安全的事故。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杏鲍菇的正常生产。
3、夏季容易出现连续多天阴雨连绵的天气,俗称“连雨天”或者“梅雨天”,此时空气湿度大且氧气浓度低。
4、夏季常出现“闷热”的天气,这种天气是由于气压低且气温高造成的,这个时候空气中氧气浓度低、温度高,湿度大,所谓“高温高湿”。
二、夏季杏鲍菇工厂化生产易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室外料场木屑淋水发酵阶段:高温时期微生物新陈代谢旺盛,有利于室外堆置的木屑发酵,但对高糖养分培养料如甘蔗渣等,堆置时间长了容易发酸变质发臭。
2、预堆阶段:夏季温度升高,堆料时间长,培养料很容易发酸,拌料时培养基质的pH难以控制;夏季雨水较多,若堆料场地排水系统不完善,易造成料堆水分不稳定,下雨时水分偏大,晴天时水分又会偏小,使拌料时水分难以控制,容易造成培养基质含水量不均匀。
3、拌料装袋阶段:制包进炉时,耽误时间过长,菌包会发酸,pH值下降,影响以后养菌与出菇。对于菌种也有类似影响,夏季温度高,如果拌料、装瓶时间长,也会造成菌种培养基质发酸,影响后期菌种的生长与质量。
4、养菌阶段:
(1)养菌期间由于外界气温升高,库房温度相应升高,制冷机较难把温度降下来,高温养菌的菌包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容易出现杂菌污染;二是高温养菌菌丝生长较快,菌丝生长纤细不健壮;三是容易出现隐形杂菌污染,直接影响出菇时期菇的品质和质量。
(2)养菌期间由于室外气温高,室内温度随之升高,制冷、通风时间延长,菌包长时间吹冷风,会受低温刺激提前分化原基,造成后期出菇不整齐或出现畸形。
5、出菇阶段:
(1)由于外界气温高,菇房温度随之升高,制冷时很难把室温降到出菇温度,必须延长制冷时间,制冷设备超负荷运行,容易出现故障。
(2)出菇房长时间高温也会造成很多畸形菇、黄菇和死菇等。
(3)外界温度升高,夏季下雨时空气湿度大,杂菌生长活跃,子实体容易出现细菌性感染的病斑,产生烂菇。
(4)夏季雷电天气较多,容易产生停电现象。如果长时间停电,菌种室、养菌房、出菇房和冷库就会随之温度升高,菌种、菌包和出菇都会受到很大影响,会给公司造成很大损失。
6、采收包装阶段:预冷时期,外界温度较高,加之采菇、包装人员进出拉菇,会使冷库温度难以降下,制冷风机一直在运行,菇表面会因长时间吹冷风而发黄、发干,水分散失,影响菇的重量和品质。
7、夏季工作人员赤身露体容易产生农药或消毒药剂中毒事故。
8、夏季高温、干燥有易产生火灾隐患。
9、高温期间,病虫害猖獗,环境恶化,造成整个生产流程都易出现病虫害的发生,危害程度都相对严重。
10、夏季正品率容易下降,主要原因:①、病虫害猖獗②、培养料酸化③、接种时环境卫生难以掌握,菌包容易感染。
11、夏季还易引发职工的食物中毒。
三、为应对高温季节出现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厂房的建设与选址:
(1)要选择地势较高且地域开阔的地方建厂,从根本上防止夏季洪涝灾害的影响。
(2)要选择远离禽畜养殖场、工业区和人口密集区的地方,特别要远离化工企业、农药企业、禽畜屠杀加工以及大型农贸市场周边及公路主干道。尽量减少污染物进入厂区。
2、环境卫生与消毒:
(1)做好日常环境卫生
①将杏鲍菇生产基地按照功能区的需要划分成若干保洁区,由各功能区的负责人成为保洁区的责任人,保证每天保持保洁区的清洁卫生。
②加强各生产岗位区的保洁工作、每天生产结束后,必须做好岗位保洁区的清洁卫生,所有物件排放整齐有序,做好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做好当日生产记录,方可离岗。
③做好进排水的清洁卫生。
④做好锅炉与料厂区的日常清洁卫生,设置绿化屏障,防止路面和室外料厂尘埃飞扬扩散。
⑤做好道路的保洁工作。
(2)对园区的病虫害预防,实行环保高效达标杀灭的措施。防治菌包污染的技术措施:
①菌包装袋时,PP袋一定要达到公司制定的采购质量要求,杜绝有微孔;要求填充基质每袋湿重要达到1.25-1.35公斤;粗、细比例搭配要适宜,基质粗、细比为2:1;保持打包松紧度适宜,要求菌包具有较好的通透性,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和出菇营养的输送。
②灭菌过程中,要求:a严格按照规范灭菌行程操作,不得随意调整灭菌行程;b注意灭菌中打印纸的使用,及时把每锅灭菌行程自动记录在案,以便作备档分析和及时发现并排除灭菌柜的故障。
③净化车间要加强环境卫生,作好消毒工作,具体为:
a、地面、墙壁及天花板消毒时,要求严格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配置并使用,消毒工作要彻底,不留死角;消毒药剂用84消毒液、甲酚皂、保菇王等消毒水轮流使用,禁止使用单一消毒液,防止杂菌、细菌产生抗性而失去消毒作用;使用时84消毒液、甲酚皂按1:5的比例兑水使用,保菇王粉剂按每桶水(装满桶约35斤)加保菇王一盒配置,要求现配现用,隔日或弄脏的消毒液不得使用。
b、紫外线消毒三点要求:其一,凡使用寿命超过3000小时的紫外线等一律予以更换;其二,要选购波长为250-270nm的石英管紫外线杀菌灯;其三,灭菌车要全部放于紫外灯之下;其四,接种操作前,要至少提前30分钟关闭紫外灯,避免产生光复活现象,降低灭菌效果;其五,紫外线灭菌时间最少 6小时。
c、臭氧消毒。购买130-150g/h石英管臭氧机1台,建议选购南京纯崖电子研究所专业生产的管道式安装的臭氧机,该机可一机多用、自动调控;合理调控臭氧发生次数及运行时间,具体要求为开启时间:晚上20:00—凌晨5:00,强冷、自冷室、接种室2小时/次,间隔时间为2小时,更衣间、缓冲间1小时/次,运行2次/日;专人每日巡查2-3次臭氧机运行情况,发现异常及时进行维修。
d、确保空气过滤系统正常运转。定期及时清洗过滤器网布的外框,定期更换初、中、高效过滤网布,具体为初效3天更换,中效为3个月更换一次,高效半年更换一次;接种时,要至少提前60分钟开启空气过滤系统,待空气有效自净后方可开始接种操作;要定期检测空气过滤效果是否达标。
净化车间的消毒系统由上述紫外线消毒系统、臭氧消毒系统与空气过滤系统三大系统组成,从而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环境消毒与净化系统,有效减少污染发生,但每种消毒系统必须按照设备程序操作,有机配合才能达到净化效果,确保预冷室和二次更衣室达到万级、强冷室达到千级,接种室达到百级净化的标准。
④养菌房要加强环境卫生工作,确保养菌环境安全。
a、养菌通道卫生与消毒五点要求:其一,及时用水泥灰浆填平水沟内裂缝;其二,每日清扫、清洗水沟,确保无垃圾残存;其三,通道及水沟清洗后要及时扫除积水,加强通风及时把积水吹干,地面尽量保持干燥,避免增大养菌通道的空气湿度,增加杂菌繁殖的机率;其四,清洗时加入约3—5%的漂白粉,增强消毒效果;其五,购买叉车要选购电动叉车,杜绝尾气对环境的污染。
b、养菌室内卫生与消毒三个方面:其一,室内清洗。要求地面用3-5%的漂白粉液消毒,墙壁及天花板用84消毒液、甲酚皂、保菇王消毒水,使用方法与净化车间消毒相同;其二,臭氧机消毒。养菌房消毒要求用20g/h的移动式臭氧机消毒,具体要求为进包前后均要求用臭氧消毒,每日开启2次,2小时/次,间隔时间2小时;其三,进包前甲醛与高锰酸钾熏蒸其要求六点:A.规定剂量:甲醛(40%)10ml/m3,高锰酸钾5g/m3,混合使用时按2:1的重量比配制;B.盛装容器要大,一般用陶瓷或玻璃容器;C.熏蒸时房间要密闭;D.加入顺序,将高锰酸钾倒入甲醛溶液内;E.消毒时间为6-12小时;F.消毒后及时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c、每季度对养菌房要全面进行一次彻底消毒,夏、秋季节尤为重要。
d、养菌房每发现较多污染菌包时,必须立即开一次技术研讨会,认真分析污染的原因以及采取的有效防治措施,直到污染菌包得到有效控制。
⑤出菇房的卫生与消毒
a、出菇房排包前的卫生与消毒
出菇房排包前三天,先用清水冲洗菇房,再用3-5%漂白粉液和安露来消毒液将地面、墙壁、网架等消毒干净,最后用移动臭氧机对空间进行臭养消毒六小时达到无害化彻底杀灭的效果,方可排包。
b、出菇期间菇房的卫生与消毒
出菇期要进行取盖、拉环、取环、疏蕾四项管理措施必须坚持三个严格、其一、对操作者的双手、穿戴、鞋子必须进行严格消毒达到无菌后方可进入室入操作。其二、对操作所持工具必须用75%乙醇或安露来消毒液进行严格消毒后方可使用。其三、每项工作结束后、室内必须严格清理杂物再进行消毒彻底后方可离岗。
c、采菇结束后要及时清库消毒
按以下八点要求进行操作;
其一、清库时间要求在采完菇后的1-3日内进行。
其二、清库时要求将废菌包装入编织袋或周围筐,再放于铲车上运至指定地点,清库完后,对铲车转运废包的路线,沿途拾走散落的菌包,清扫沿途菌渣。
其三、即时清除网架上的菇头等杂物,清扫地面,将垃圾倒于指定地点。
其四、用清水冲洗地面及网架,要求冲洗彻底,不得留有异物。
其五、调配3%-5%漂白粉消毒液或安露来消毒液,再用高压水枪冲洗地面、网架、遮阳网或薄膜网。
其六、扫尽地面积水,关闭门窗,密闭12小时左右;
其七、每二日下午打开双门,开启进、排风及内循环进行菇房通风、除湿。
其八、清库完后,及时对出菇房通道和菇房门前进行打扫、冲洗、消毒处理;对通道两边水沟冲洗、消毒。
⑥包装冷藏期的卫生与消毒
a、鲜菇采收后,要立即运到1-3℃的冷库中进行预冷,使菇体中心温度两小时内达到2℃,减少菇体水分散失和烂菇的产生。削菇包装间室温控制在15℃左右,要缩短操作时间,减少菇体变质提高保鲜期。
b、削菇前操作者先洗净双手,戴上经过消毒的线手套,磨快刀具并用75%乙醇棉球擦拭刀具后进行削菇。切记减少菇肉损失,造成人为浪费。
c、削菇后立即进行分级包装、封箱,尽快送到1-2℃冷藏库进行冷藏保鲜。
d、削菇包装间必须坚持做好三项卫生消毒要求、
其一、工作结束后先用清水清洗室内地面。
其二、清洗后用3-5%漂白粉液或安露来消毒液消毒地面后并用强风吹干室内地面,防止地面积水或潮湿滋生杂菌。
其三、每天工作结束后开启移动臭氧机对室内空间消毒6小时,保持室内彻底消毒。为第二天正常工作做好准备。
3、设施设备的选择:
(1)对于养菌房和出菇房的建设要求:①要保温好,减少库房内温度的损失;②要有一定的坚固性,防止强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对库房的破坏③要考虑运输方便;④要考虑节水、节电和节约投资。
(2)制冷设备主要有制冷压缩机和冷风机两部分组成:制冷压缩机的功率通常按1000包配备1匹功率的制冷机比较理想;冷风机也要配置相应大小,既不能过大,因风量过大会吹的菇体生长不良,也不能过小,因风量不够会使部分空间温度过高,造成菇生长速度不均匀,影响整体的生长周期和菇的品质。
(3)需要配置与工厂用电量相当的发电机备用,若条件有限,要尽量满足养菌房和出菇房的用电需要,若夏季停电,菇房长期高温,损失会很严重!
4、主要阶段的技术管理措施:
(1)更换品种:在夏季来临之前更换通风量比较少的品种,即忍耐二氧化碳浓度较强的品种。从种性上规避高温对杏鲍菇生长带来的影响。
(2)选择通风时间:通风尽量避开高温时段,减少中午通风或者不通风,延长晚上和夜间通风时间。
(3)改变通风策略:通风时间减少,次数增加,即短通风、多通风,防止长时间通风造成菇房持续的高温。
(4)适当调整杏鲍菇培养温度:在夏季可以将杏鲍菇培养温度适当提高,减少制冷时间。尽量满足杏鲍菇生长的适宜上限温度和氧气的需要。
(5)加强室内除湿和消毒:夏季一般湿度较高,要防止室内湿度过大造成养菌期间菌包污染。出菇房也会因室内高温高湿而引起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因此夏季养菌房内和出菇房内要加强除湿和消毒工作,养菌房和出菇房的通道也要加强清洗和消毒工作。
(6)夏季出菇房菌包排放:下部要少排2-3行,中部少排1-2行,以加强冷风的循环速度,促进子实体均衡生长。
5、高温时期制冷、供水和供电等设施设备均容易出现故障,对此应该加强对设施设备的巡查,及时排除隐患。提前购置易损耗配件,及时更换。
6、做好四防工作,四防即防火、防中毒、防中暑、防食物中毒。
(1)夏季天干物燥,一定要严防火灾隐患。库房、干料仓库及料场等重要工作场所要禁止吸烟。增加夜晚值班制度,加强对设施设备巡查,严防火灾发生。
(2)加强消毒药剂与农药的保存和使用,确保人身安全和环境不受污染。
(3)夏季高温时期一定要做好一线职工的防暑降温工作,特别是锅炉、拌料和装袋等岗位的职工,一定要配备防暑降温的设施,让工人在较舒适的环境下工作。另需备足饮水、防暑保健药物,以免中暑事故发生。
(4)夏季温度高,食物易腐烂变质,后勤部门采购时一定要采购新鲜食材,蔬菜等肉类易变质食材要做好冷藏工作,防止食物引起的中毒事故。
刘文海 李卓良
刘文海个人简历:1967年毕业于苏北农学院农学系。职称:研究员、教授。
现任职务如下:
1、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特聘教授;扬州大学国家蔬菜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食药用菌研究室主任。
2、江苏扬州珍稀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3、中国食用菌商务网专家顾问团专家。
4、中国易菇网专家委员会委员。
5、国家食用菌装备产业技术创兴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岗位专家。
6、国家光伏食用菌产业技术创兴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
7、国家黑木耳产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
8、全国合作经济工作委员会食用菌行业首席科学家
9、江苏省科技厅创新驿站首批登陆101名专家之一。
10、江苏省食用菌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11、中华国际食药用菌工厂化产业服务联盟副主席、专家顾问团副团长。
12、成都隆富兴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研发中心主任。
13、河北成德双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专家。
14、重庆云阳江苏对可支援办常年专家顾问
15、中国菌物学会菌物产业分会一届理事
16、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菌业智库专家委员会专家
科研成果
1、承担国家、省、市40多项园区建设、试验研究课题项目,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22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5项,发明专利2项。
2、编著4本食用菌专著,发表50多篇论文。其中4篇论文获得省市优秀论文奖。
3、筛选杏鲍菇、秀珍菇、姬菇优良新株菌4个,利用农林下脚资源筛选出优良配方10个,建立了优良菌种生产与应用推广体系,在广大农村农民中运用推广。制定了24个珍稀食药用菌产品和技术规程标准与岗位操作细则:其中省级地方标准1个,指导15个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4个农产品获得省、市级名牌产品称号。创建4个高效农业循环生产新模式,在8个省8个地区10个县市12个高效农业示范基地,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运用,推广面积十万亩以上,带动农民超万户,农民增收每年超过两亿元。多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省优秀老科技工作者、全国食用菌先进工作者等称号。